螃蟹品种及习性?

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:2022-04-25 21:29

我来回答

2个回答

热心网友 时间:2022-06-17 16:38

了解和掌握河蟹的生活习性,是健康养蟹的基础。


(1)栖居方式


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晰、水草丰盛的淡水湖泊、江河中栖息。其栖息的方式有隐居和穴居两种。在有潮水涨落的河川或各类水域的岸滩地带,河蟹往往营穴居生活(图2-2)。在饵料丰富、水位稳定、水质良好、水面开阔的湖泊、草荡中,河蟹一般不挖穴,隐伏在水草和底泥中过隐居生活。通常隐居的河蟹新陈代谢较强,生长较快,体色淡,腹部和步足水锈少,素有“青背、白脐、金爪、黄毛”清水蟹之称。而穴居的河蟹新陈代谢较弱,生长较慢,体色较深,腹部和步足水锈多,素有“乌小蟹”之称。

图2-2 河蟹的洞穴

(2)食性

河蟹为杂食性甲壳类,动物性食物有鱼、虾、螺、蚌、蚯蚓及水生昆虫等;植物性食物有金鱼藻、菹草、伊乐藻、轮叶黑藻、眼子菜、苦草、浮萍、丝状藻类、水葫芦(凤眼莲)、水花生(喜旱莲子草)、南瓜等;精饲料有豆饼、菜饼、玉米、小麦、稻谷等,但在一般情况下,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,故在自然环境中,其胃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。河蟹不仅食量大,贪食,而且消化吸收能力强,河蟹耐饥饿能力强,长达1个月不吃食也不致饿死。水温在5℃以下时,河蟹的代谢水平很低,摄食强度减弱或不摄食,在穴中蛰伏越冬。

(3)争食和格斗

河蟹不仅贪食,而且还有抢食和格斗的天性。特别是人工养殖条件下,养殖密度大,易发生争食和格斗。为避免和减少格斗,在人工养殖时可采取饵料多点、均匀投饵,动物性和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,刚蜕壳的“软壳蟹”要加以保护(如采取增加作为隐蔽物的水草数量、投饵区应与脱壳区分开等措施),以防止同类互相残杀。

(4)自切和再生

捕捉河蟹时,若只抓住1~2只步足,它能很快将其足脱落而逃生,并在原处再生新足,新足明显小于原来的步足,这就是自切和再生的结果,这是河蟹为适应自然环境而长期形成的一种保护性本能,河蟹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均有自切现象,但再生现象只有在幼蟹进行生长蜕壳阶段存在,成熟蜕壳后,河蟹的再生功能消失。

(5)感觉和运动

河蟹有敏锐的视觉、嗅觉和触觉。特别是嗅觉,该器官为埋在第1触角的第1节中的平衡囊,属化学感受器,对外界气味的变化十分敏感。河蟹的攀高能力很强,特别是在蟹苗和仔蟹阶段,由于其身体轻,依靠附肢刚毛上的吸附水,能在潮湿的玻璃上作垂直爬行。因此,河蟹在小水体养殖时,不仅需要添置良好的防逃设备,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优良的养殖环境和提供优质饵料,只要养殖环境的生态条件好,河蟹就不会逃逸。

(6)对温度的适应

河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,1℃以上、35℃以下都能生存,但它们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,在30℃以上的水域中,河蟹为躲避高温,其穴居的比例大大提高,特别是蟹种,如长期在30℃以上水域中生活,就容易产生性早熟,因此,池塘小水体养蟹,在夏季必须采取降温措施(如种植水草、提高水位等)。

(7)对光线的适应

河蟹喜欢弱光,畏强光。在水中昼伏夜出,在夜间河蟹依靠嗅觉,靠1对复眼在微弱的光线下寻找食物。渔民在捕捞河蟹时,就利用河蟹喜欢趋弱光的原理,在夜间采用灯光诱捕,捕获量大大提高。

热心网友 时间:2022-06-17 16:38

根据图片所示,这是一只小河蟹。
河蟹属于淡水蟹,只生长在水质清澈,水草丰富的环境下。
河蟹属于杂食性甲壳类生物,小鱼,小虾,水草都可以为它所食用。
声明: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,旨在传播知识,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
E-MAIL:11247931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