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停课不停学教师网上授课案例学习心得 篇11
疫情期间,全国中小学生线上学习引发广泛关注,有舆情显示“教师忙、学生累、家长抱怨”“20__万学生在假装学习”……对此,我想表达的是:不要被“枝叶”性问题所困,厘清“根干”性问题,“枝叶”性问题自会迎刃而解。就“停课不停学”而言,其“根干”性问题可聚焦于三个方面,其核心在于回归学习的真义。
如何定位
做任何事之前,尤其是做复杂、重大的事之前,什么最重要?定位最重要。定位正确,即使资源整合受到限制,效果受到一定影响,也不至于出现战略性偏差。如果定位出现失误,则越努力越失败。
在学校层面,“停课不停学”如何定位?不妨坚持三个第一:健康第一,状态第一,成长第一。
健康第一意味着不能让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,不同年段的孩子每天线上学习的时间要有限制,不能出现“疫情结束了,眼睛近视了”。这方面,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的做法颇具代表性,该局明确规定:小学1-3年级每天线上学习不超过1小时,每次连续线上学习不超过15~20分钟;小学4-6年级每天线上学习不超过1.5小时,每次连续线上学习不超过30分钟。
状态第一意味着调整教师、学生、家长的状态,让学习同频共振。“三流教师教知识,二流教师教方法,一流教师教状态”,这完全可以迁移到“停课不停学”的实施中。在师生线上互动的虚拟世界里,调整状态的有效工具可以是“每日寄语”。校长要为全体教师发送“每日寄语”,并要求教师为学生送上“每日寄语”,师生共勉、相互鼓励、持续精进。
成长第一意味着生命的完整成长,不仅有知识的增长,而且有意识的提升;不仅有好习惯的养成,而且有生活技能的提高;不仅有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强化,而且有家风家训的熏染内化。
学习什么
“停课不停学”,学校、教师绝不能刻舟求剑,时间、空间改变了,思维却停留在过去。比如,除“学生坐在教室听讲”变成了“线上听讲”之外,其他没什么变化,仍按照课程表一节一节上课,仍按照以前的内容与方式布置作业,仍按照以前的理念与方式推进教学,等等。
定位决定了内容。学生因疫情而在家线上学习就决定了学习内容的调整。当然,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必需的,关键是在学习“有字书”的基础上不能错过三本“无字书”。
不能错过疫情“无字书”。新冠肺炎病毒是如何传播的?面对疫情,人应当反思什么?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……没有基于疫情的项目学习,就意味着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资源的浪费。
不能错过生活“技能书”。“我负责好你的生活,你负责好你的学习”。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样的“分工”正将亲情降格为一种交换。这样的教育手段与教育目标是矛盾的;“用成人认为好的方式对孩子好”,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,本身就是对孩子成长的促进。
不能错过家庭“文化书”。人格有根,根在家庭。人的成长在于与父母的关系模式,在于父母的无言身教,在于祖辈生命故事的熏陶,在于家风家训潜移默化的影响,在于家族自豪感、自信心的养成。疫情期间正是家庭价值观内化于生命的好时机。
以上“无字书”的落地对于教师来说,意味着角色的转型与升级,即从学科讲授走向课程设计。
怎么学习
不论是“有字书”还是“无字书”,都必须改变“重教轻学、重学轻习”的流弊。关于“重教轻学” 各方多有谈及,此处不再赘述。围绕“重学轻习”略作分享。
学习不是一个概念,而是两个概念——学、习。“重学轻习”有三种表现:首先是学而不习。有的教师喜欢读书,书读了不少,不缺乏理念,但其教学关系、师生关系并没有实质性改变,其生命状态并没有显著提升。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学而不习。所以,知行合一才是真学习。其次是学而少习。相对于学而不习,学而少习是有进步的,但需要再改进。再次是学而乱习。有的教师布置作业没有选择,重量轻质,这样的“习”就可能是乱习,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,而且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生命。
解决好以上三个问题,“停课不停学”定能让学习有价值、让生命有成长、让家校生合力。